
赵鹤
-
学位职称 :
博士/教授
-
办公地点 :
科技楼513
-
Email :
zhaohe@ustb.edu.cn
-
学习工作简历
2025年7月-至今,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教授;
2022年7月-2025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副教授;
2021年8月-2022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特聘副教授 (人才引进);
2016年9月-2021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
2017年7月-2017年8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2011年9月-2016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学专业,学士学位。 -
研究领域
[1] 高性能钢结构和组合结构;
[2] 模块化结构体系与智能设计建造;
[3] 数值计算模型与智能分析方法;
[4] 极端环境建造。 -
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1] 结构力学II;
[2] 建筑工程(英语)。 -
社会兼职
[1]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先进工程材料分会副秘书长;
[2] 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
[3]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委员;
[4] 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专业委员会委员;
[5] 长三角钢铁产业发展协会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
[6] 《建筑钢结构进展》青年编委。 -
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2022-2026;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主持,2022-202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2024-2026;
[4] 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持,2021-2023;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主持,2021-2023;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参与,2022-2026;
[7]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中国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参与,2025-2026;
[8]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土木、水利和建筑总体发展战略暨土木与材料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参与,2021-2022;
[9]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面向2040的高性能可持续与绿色低碳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参与,2024-2025。 -
代表性科研成果
科研获奖:
[1] 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1;
[2] 国际刘恢先地震工程奖,2021;
[3]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
[4] 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2024;
[5] 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后,2024;
[6]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5;
[7] 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24;
[8]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4;
[9]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本科生优秀全程导师,2023、2024;
[10] 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2019(清华辅导员最高荣誉)。
代表性发明专利:
[1] 一种重力与侧力分离的装配式消能结构体系及设计方法,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2] 多层及高层组合剪力墙结构地震损伤等级评估方法及装置,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3]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优化有限元迭代过程方法及装置,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4] 一种建筑设备系统管线碰撞去除的优化方法及装置,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5] 一种耗能节点在结构中的布置优化方法及装置,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6] 一种基于建筑平面布局的建筑模块排布方法及装置,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7] 一种起重吊具多点调平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系统,第一完成人,已授权;
[8] 采用板端不出筋预制板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楼盖体系,第二完成人,已授权;
[9] 一种预制空心桥墩与承台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第三完成人,已授权;
[10] 装配式综合管廊及其预制板体连接结构,第三完成人,已授权。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1] Zhao H, Qian XY, Liu XG, et al. Dynamic responses of multi-story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separated gravity and lateral resisting systems under seismic action considering connection semi-rigidity effect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4, 302: 117386. (SCI, Q1);
[2] Zhao H, Liu XG, Tao MX. Component-based model of semi-rigid connections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66: 114542. (SCI, Q1);
[3] Zhao H, Tao MX, Ding R.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ur of composite frames with wide floor slab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floor load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20: 111024. (SCI, Q1);
[4] Guo J, Sun L, Zhao H*,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novel non-diaphragm joint between concrete-filled cold-formed high-strength square steel tubular columns and composite beam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5, 339: 120700. (SCI, Q1);
[5] Zhao H, Nie X, Zhu D,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out-of-plane steel beam–concrete wall pinned joints with T-shaped steel connectors under monotonic tension load.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92: 71-85. (SCI, Q1);
[6] Zhao H, Lu R, Guo J R,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prefabricated structural system.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4, 223: 109061. (SCI, Q1);
[7] Zhao H, Tao M X. Seismic behaviour of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separated gravity and lateral resisting system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20, 174: 106315. (SCI, Q1);
[8] Zhao H, Qian X Y, Zhu Y J. Seismic behaviour of post-earthquake composite fram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Structures, 2023, 58: 105482. (SCI, Q1);
[9] 赵鹤, 重力-侧力系统可分组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独著);
[10] 岳清瑞, 吴朝昀, 刘晓刚, 郭江然, 赵鹤*, 饶少华, 张宗军, 刘鹏远. 多高层模块化结构及建造技术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建筑结构学报, 2024,45(08):1-19.。